千味醉

位置:首頁 > 人氣美食 > 飲食文化

拉麪怎麼煮

說到拉麪,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,反正對於小編來說,拉麪是非常喜愛的食物。拉麪怎麼煮,可是一門技術活,不要小看煮拉麪,這可是非常考驗技術的,那麼,今天小編就專門爲大家整理關於拉麪的做法,希望對於大家能有所幫助,煮出漂亮的拉麪。

拉麪怎麼煮

一、拉麪怎麼煮

煮拉麪,要好吃,水不能太滾,開水下面,再開時,加入冷水,反覆三次,再開水煮一分鐘出鍋,出鍋後,用冷水沖沖,勁道,好吃

二、中國拉麪的歷史

清末陝西人薛寶展著的《素食說略》中說,在陝西、山西一帶流行的一種“楨麪條”做法以山西陽泉平定、陝西朝邑、同州爲最。其薄如韭菜,細似掛麪,可以成三棱子,也可成中空之形,耐煮不斷,柔而能韌。這種楨條面就是現在山西的拉麪。拉麪可以蒸、煮、烙、炸、炒,各有一番風味。

拉麪是山西省的名產,爲山西四大麪食之一。特別是晉中地區及陽泉等地及太原陽曲縣的拉麪最爲著名。此面吃時宜澆配打滷或各種澆頭,熗鍋或湯麪也頗有風味。拉麪的技術性很強,要制好拉麪必須掌握正確要領,即和麪要防止脫水,晃條必須均勻, 出條要均勻圓滾,下鍋要撒開,防止蹲鍋疙瘩。拉麪根據不同口味和喜好還可製成小拉條、空心拉麪、夾餡拉麪、龍鬚麪、扁條拉麪、水拉麪等不同品種。

三、日本拉麪的歷史

拉麪這種食物,其實當年是由中國流傳到日本去的,事實上,在日本的三大面(烏冬,拉麪,蕎麥)中,只有蕎麥麪勉強可以算得上是日本的傳統麪食,而中華料理中爲人所熟知的拉麪,正是現今日本拉麪的原身。在日本對拉麪最早的歷史記載,是在公元一七零四年,一位名叫安積覺的歷史學者在“舜水朱式談綺”書中提到中華面,以及水戶黃門曾經吃過類似烏龍麪的麪食。拉麪的技術是在公元一九一二年時由日本人自中國引進到橫濱。由於明治五年時日本和大清簽訂了“日清友好條約”,使得大批華僑遷徙定居在三大港口─橫濱、神戶和長崎,因此中國人聚居的地方便有了“中華街”的形成,而拉麪的技術也就是從這些地區流傳出去的。

拉麪怎麼煮 第2張

最早的拉麪店,是明治四十三年在東京淺草開張的“來來軒”,“來來軒”把日本的傳統湯頭─柴魚、昆布(即海帶)高湯,混入豬骨或雞骨熬製成的高湯中,而東京風味的醬油拉麪,就是從這裏開始的。在的日本麪食專賣店,一般都以自家獨特的醬汁加入高湯稀釋。這種店家也幾乎都以醬油調味爲多,少數以味噌或鹽調味的只是爲求變化,不會是店家的祕傳招牌面。不論是日式拉麪或中華拉麪,都是品嚐其麪條和湯汁,中華拉麪保留了中國正統的湯麪形式,以配料來展現其獨特的味道,而日式拉麪配料較少改變,一般都是以玉米、叉燒、海苔、筍乾、蛋、豆芽、海鮮等爲基礎再做變化,不過拉麪本身並不會因爲這些配料的不同而有所變化,因爲湯頭及麪條的融合纔是絕佳拉麪的重頭戲。由於拉麪在日本已有近九十年的歷史,爲適應不同地區居民的口味,因此產生了變化,拉麪的烹調技術及風味也分成多種。不過基本來說是分成了北、中、南三大區域。初期大部份的業者都是使用手推車,以流動攤販的方式來經營;現今在上野、橫濱等地區仍然可以找到這種掛有“拉麪”片假名招牌布的流動拖車式的拉麪攤。

拉麪怎麼煮 第3張

看了上面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拉麪怎麼煮的做法,想必大家有學會嗎?煮拉麪看似簡單,其實可不簡單。要像拉麪煮的好吃,水一定不能太滾了,煮完之後撈起時候也得過過冷水,才勁道。在中國,拉麪可是非常有歷史的。拉麪可是山西的名產。

標籤:拉麪